今天是
关键词:

宝鸡抗日战争志·概 述

 时间:2025-08-27 17:35:09来源:城市快报网责任编辑:邹厚虎

宝鸡抗日战争志·概 述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①在这14年的抗日战争中,宝鸡作为抗战后方,以其物力、财力和人力,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中所表现出的一个伟大民族的爱国、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缅怀。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西部,渭河中上游之滨。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交会地带。东、东南与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安市接壤,南、西南与陕西省汉中市毗邻,西、西北与甘肃省天水市连接,北、东北与甘肃省平凉市和陕西省咸阳市相望。辖区东西最大距离 160.3 公里,南北最大距离 169.0 公里,总面积 18117 平方公里。其中陆地 17870 平方公里,水域 247 平方公里。今辖渭滨、金台、陈仓、凤翔4 区,扶风、岐山、麟游、千阳、陇县、眉县、太白、凤县 8县和 1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抗战期间曾辖武功、周至两县)。
宝鸡处于秦岭、关山和关中平原坳合地带,地形南、北、西三面环山,中部凹平,呈簸箕形。地质构造分为“三带”,即南部秦岭褶皱带,中部渭河断陷带,北部鄂尔多斯台地向斜带。主要山脉有秦岭、关山、千山等。地貌特征山、川、塬、河兼备,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尚书·禹贡》一文中提到: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
宝鸡气候宏观上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各县区因地势高低差异悬殊,所以气温高低差异较大。其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宝鸡水文以秦岭山脊为界,分属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主要河流除了渭河、嘉陵江一级河流外,还有千河、石头河、漆水河、清姜河等二三级河流300多条。宝鸡自然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金、铅、锌、铁、镉、镓、石墨、石灰岩、磷、红柱石、钠长石和煤等。其他自然资源有动物、植物、地下水等,其中动物种类达2200 多种。
宝鸡不仅得天独厚,而且得史独厚。考古资料显示,8000 年前的关桃园人在此开启了中华农耕文明,7000 年前的北首岭人在此开创了华夏聚落文明。古史传说伏羲、炎帝、黄帝曾在此建都、生息,创立、发展中华文明。②先秦时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商有陈国,周有岐邑,秦有千(汧)渭之会(今陈仓区魏家崖)、陈仓城、平阳、雍城。这里是姜炎文化、姬黄文化、周秦文化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工艺美术之乡之美誉。“中国”之名,就来源于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石鼓文就发现于陈仓大地,“横渠四句”就出自“关学”创始人张载笔下…… 宝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厚重璀璨!
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培育和造就了宝鸡人民自古以来纯朴厚道、豪放豁达、乐施仗义、吃苦勤劳、爱好和平的性格特质。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扶风豪士歌》一诗中吟道:“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这也正是宝鸡人精神性格的生动写照 。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等历史时刻,宝鸡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走出校门,走上街头,下到农村,开展一次又一次的抗日救亡运动,声讨日本法西斯野蛮侵略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号召广大民众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全民抗战的滚滚洪流。陕西省立凤翔师范学校(简称“凤师”)不仅坚持在凤翔、宝鸡、岐山、扶风、眉县、千阳等地以各种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还在中共组织领导和进步教师的支持下,在学校与压制师生抗日救亡运动的几任国民党顽固派校长进行斗争,罢课罢教,上省府请愿,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宝鸡、眉县学校师生在“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在返乡学生的宣传、组织下,召开各界民众抗日大会,举行游行示威。眉县张直亮等5名学生联名发出《告全县民众书》,并以《群策群力同仇敌忾》为题,发表在《新秦日报》上,号召各界民众积极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青年学生的带动和影响下,宝鸡各界民众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抗日救亡高潮。
宝鸡民众在声援抗日救亡的同时,还以实际行动支援、参加抗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应征入伍参战的中青年21万多人,牺牲者达千人以上,有名有姓的就有数百人之多。在军征方面,仅在1937年7月至1940年6月三年中征购军粮 170400 斤,1943 年一年内征收军赋 1439428 元(法币)、军粮 591475 石③(折合70977000斤)。在修建公路、铁路和飞机场等工程中,先后有10多万民工自带干粮无偿参加。在向前线运输物资中,自1937年至抗战胜利,仅宝鸡共计有胶轮大车2600余辆,人力车1000余辆,畜力胶轮板车800余辆,木帆船50余只,每天来往于川陕公路和渭河上。每月货运量5000余吨,周转量160余万吨公里。从1940年 9月至1945 年1月,在短短的4年4个月时间内,共完成各种物资运输14万吨,相当于西北公路局同期汽车运量的2倍,为保障西南、西北地区后方和东部前线的物资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使宝鸡成为抗战时期西北、西南地区物资集散和人员来往途经之地。自1938年至1944年期间,日军先后出动飞机29次298架次,投弹1203枚,对当时的宝鸡、凤翔城区进行了狂轰滥炸,造成群众的大量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宝鸡民众面对日军的疯狂空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各县成立了防空指挥部、防护团、防空队等机构和队伍,挖掘防空洞,设立防空哨,悬挂预警灯、预警球,开办窑洞工厂等。通过这些办法和途径,使空袭伤亡和损失有所减少。
抗战期间,日军的大肆侵略和自然灾害,致使中原地区出现了三次难民流亡潮。地处关中西部的宝鸡地区,面对突如其来的数万难民,当地政府和民众搭建窝棚、开挖窑洞、放粮捐衣、开办学校和农垦区,使难民、难童逐渐得以安置,稳定了后方社会,支援了抗日前线。

“七七”事变后,随着日军的疯狂进攻,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相继沦陷。为了保存民族工业和大中学校教育,坚持长期抗战,一些工厂和学校陆续向西南、西北迁徙。从1938年下半年起,华北、华中一些企业、学校陆续内迁宝鸡。同时,部分国民党军④、军队医院也先后驻防、迁驻宝鸡地区,中国工合西北区办事处总部也选择在宝鸡落户,军政部第一俘虏所(亦称“大同学园”)也从西安迁至宝鸡,“黄泛区”难民也陆续流亡包括宝鸡在内的关中陇海铁路沿线。当时仅宝鸡县城区人口骤然增加了10多倍,达七八万人,一时给宝鸡带来了物资的极度紧张和短缺。而宝鸡民众以抗战为大局,克服种种困难,接纳了这些内迁企业、学校和难民。
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以下简称“工合”)西北区办事处总部在宝鸡成立。在工合办事处的领导、组织下,形成了宝鸡“工合城”和双石铺“工合天堂”两个工合运动中心,诞生了100多家生产合作社,涉及机器、采木、制革、陶器、军鞋、泥木(土木)、砖瓦、采矿、试验、造纸、缝纫、纺织、洗染、木器、榨油、蜡烛、肥皂、打铁、耐火砖、水力磨面等几十个行业,用工达上万人,成为西北地区工合运动的领导中心,成为抗日战争后方经济战线的一面旗帜,引领着全国工合运动的蓬勃开展。同时,宝鸡工合运动的蓬勃开展,不仅向抗战前线、陕甘宁边区提供了必要的军需品和财力、物力支持,而且在纾解后方工业物资短缺、解决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工业用品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另外,在解决流亡宝鸡的难民就业,解决工业企业技能人才短缺等方面,工合也发挥了积极作用。1938年9月至1939年12月,仅在1年3个月的时间内,宝鸡工业联合合作社供销处生产军大衣、军被、军服、军鞋等所需物资达30多万件(套),承制军毯百万条。在支援国民党抗日军队的同时,宝鸡工业合作社还为八路军提供了多项支援。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受宋庆龄委托,发动宝鸡的纺织、缝纫、纽扣等合作社制作了10万件棉衣送给八路军抗日前线将士。同时,还帮助八路军吕正操部后方办事处在宝鸡县虢镇办起了服装生产合作社,生产裹腿、衣服、袜子等产品,解决了办事处家属的生活问题。还完成了军需署需要的麻袋、酒精、纱布、药棉等抗战物资。 在生产军需品的同时,工合西北区办事处下属16个事务所,组织了近20万难民和失业工人就业,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此外,还先后开办了凤县、宝鸡工合医院,解决了工合工人和当地群众看病难问题。在凤县双石铺开办的培黎学校,为培训工合技术工人、解决难童和困难家庭儿童上学提供了方便。
自1938年起,分别从湖北、河南、山西等地内迁和在宝鸡新建工厂达20多家,分布于当时的宝鸡十里铺、虢镇,岐山的蔡家坡等地,涉及行业和产品有纺织、机器、造纸、酒精、发电、面粉、火柴以及机车修理等。其中由湖北汉口内迁的申新公司第四纺织厂及福新面粉厂、铁厂,均隶属于荣氏家族1915年创办的申新纺织公司,这是当时中国棉纺织工业中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拥有纺纱设备最多时达23000锭,织布设备140台,年生产棉纱13575件,棉布165698匹。日产面粉2000袋。另外申新还在宝鸡新建了宏文造纸厂和申新发电厂。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宋子文创办的一家大型私营企业集团。自1940年起,在蔡家坡新建了纺纱、机器、动力酒精等三座工厂。其中纺织厂于1942年1月1日开始生产,当年开工5600锭,全年生产棉纱为20支1421.5098 件和 16 支 555.9996 件。该厂还创新“太白积雪”牌商标。至 1945 年开工10200锭,日产20、16、10支棉纱共计6057.8件,年产棉纱1.1766万件。机器厂年营业总产值达74598265.96元(法币)。酒精年生产达222456(美)加仑。
申新工厂内迁宝鸡和雍兴在宝鸡新建工厂,一方面是对抗战时期军需、工合的支援,一方面缓解了当时因日军烧杀抢夺而造成的后方市场物资供应紧缺的压力。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至1945年,仅申新四厂一家,共计生产棉纱62492件,1942年至1945年生产棉布434975匹,全部以低于市场一半的价格被军政部征购。福新面粉厂为抗战前线承担着生产面粉的任务,全部不计成本,满足前线需要,少部分时间为民用生产。1942年3月和7月,在陕西举行的“一元献机运动”和“滑翔机捐款”中,申新四厂共捐款3万元。在支持工合生产、供应民用等方面,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据统计,仅1942年为工合军毯处供应“蓝人钟”牌16、20支棉纱206件。从流通发展的角度来说,内迁企业和新建企业不仅挽救和保存了一批民族工业企业,而且在带动和促进宝鸡现代工业企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形成、发展等方面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些内迁新建企业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坚定国人抗战必胜信念,招引海外华人华侨回国参战、捐资起到了鼓舞作用。
自1938年至1945年4月,先后有东北竞存学校、河南大学等20多所大中学校以及难童教养院陆续迁入宝鸡。它们分布于当时的宝鸡县、眉县、扶风、凤县等地。在此办学长者达10年之久,短者也在半年以上。尽管教学条件艰苦,但在此较为安静的环境中,还可以继续坚持办学,既不误学生学业,也使学校得以存续。这些学校迁来后,宝鸡人民给予热情接待和积极支持,腾地腾房,解决其吃住困难。东北竞存学校是由民主爱国人士车向忱为了解决东北流亡学生上学,在西安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1938 年 10 月迁入宝鸡市凤翔县(今凤翔区)纸坊街,以两座破旧庙宇作为校址(小学、中学)。在此坚持办学8个年头,1946年6月停办。在此期间,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帮助和支援,投工投料,献地扩校,无偿为教师、学生提供住房和宿舍。学校经费主要由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和车校长募集解决。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从小学到高中,最多时学校学生达600多人,共计培养学生5000多名,毕业学生3000多人,为延安输送百余名优秀学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竞存学校在此办学期间,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师生下农村办夜校,走上街头演出、讲演,向民众宣传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赞许。河南开封女子中学(以下简称“开封女中”,今开封市第25中)400多名师生,为免遭日军残害,在老师的带领下,撤出学校,经过两年多的颠沛流离,经商南、商县、蓝田,1945年4月流亡到西安、扶风。当时,扶风县豆会冯家籍人士、原国民政府中将军事参议冯华堂,解甲归田兴办了一所农业职业学校。当冯华堂得知此事后,立即与开封女中负责人联系,将师生接到本村,全部安排在豆会亲民职业中学学习。为了解决师生吃住,冯将军要求冯家村年龄稍长的妇女,每人至少认养两个“干女儿”,视为亲生,同吃同住。一直到1948年8月才返回原籍。河南大学流亡至当时宝鸡县石羊庙等地办学,在仅有的半年时间里,不仅1000多名师生、家属在此安静地学习生活,度过了饱受日军残害的苦难岁月,而且保存了学校,使学校在抗战胜利后很快得以恢复正常教学。
抗战期间,宝鸡也成为国民党军队驻防和休整的地方,部队的一些附属医院、办事处、疗养院也搬迁于此。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一俘虏收容所于1939年从西安迁入宝鸡,时任所长汪大捷以人道主义精神将俘虏所创办为“大同学园”,以学校形式教育、救赎这些因侵略中国而被俘的日军士兵,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尽管这种教育方式时间不长,后因遭非议而被叫停,但其体现的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爱好和平的大同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为中日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日本民主进步人士的赞赏。


本志是一部专题志。主要以14年中国人民抗战为背景,反映宝鸡人民支援抗战的事迹,记述了工合、内迁工厂和学校以及驻军、医院等基本情况。全书除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和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辅文外,主体(“志”)部分共设15章55节,以“横排竖写”的结构形式,分两个层次展开叙述:第一至第六章,主要记述了宝鸡人民对抗战的支援情况;第七至第十五章,主要记述了工合、内迁工厂和学校以及驻军医院在宝鸡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与宝鸡人民一道对抗日前线的支援等情况。通过这些章节,从纵横两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14年抗战期间宝鸡与抗战有关的人和事。并对中共组织在领导师生抗日救亡和支持工合运动等方面内容做了客观叙述。另外,选录了106幅照片和37篇具有史料性质的当事人回忆录、记者采访,置于正文之前和附录于正文之后,构成本志的重要内容,对“志”以补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为开展抗战研究、展示研究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阵地”。⑤为此,我们编纂了这部《宝鸡抗日战争志》,其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生动的抗战历史教科书。
①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9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单行本)。
②[明]马理等著:《陕西通志(上)》(董建桥等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4页。明清《宝鸡县志》也有相似记载。
③ 旧时一种计量单位。一石(斛)等于120斤。
④国民党军时亦称“国民革命军”。
⑤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人民日报》2015年8月1日第1版。


 

版权所有:城市快报网   Copyright 2016 -2023 www.ipingyi.cn All Right Reserved.
国家互联网ICP备案许可证:京ICP备19011944号
未 经 授 权 许 可 ,不 得 转 载 或 镜 像